张云程精译《道德经》之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。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。

张云程精译《道德经》之 第十九章原文:
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。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。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此三者,以为文不足,故令有所属。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

张云程精译《道德经》之 第十九章译文:
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。
什么是“圣”,老子在最后一章中讲到,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老子讲的圣人就是:一曰慈、二曰俭、三曰不为天下先,就是踏踏实实做人,天下本无圣人,就是把人做好了,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就是圣人,推出圣人,会有等级、高低、好坏出现。所以老子不提倡圣人,而提倡做普通人。
什么是“智”,就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上的一种较量,老子讲做人像水一样,处下不争,像刘少奇主席讲的:“荣誉面前不伸手,地位面前不伸手,物质面前不伸手,金钱面前不伸手。”每个人谦下不争,唾弃人与人之间嫉妒、争斗。推出智慧,会有狡诈、争斗,歧视等出现,。所以老子不提倡以智交人,而提倡以德交人。
绝圣弃智,老百姓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,人与人之间就和谐、生活起来幸福美满、工作起来干劲儿十足。

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。
“仁”和“义”是在“德”缺失的情况下,一种约束、规范人们行为与道德的框架。“德”本身是一种内在修养,没有外在强制,是为而不恃,不讲回报的自觉行为。“仁”和“义”是在人们规范下的一种行为标准,让人们效仿执行。老子认为“仁”和“义”是人类文明思想上的一种倒退,用“德”开启人类文明,自觉为人类生存做贡献才是人的本质。
老子讲的绝仁弃义,其本意是讲用条条框框约束人不是根本,只有用“德”的教育来滋润每一个人,来自觉自己的行为规范,那么民众就会恢复孝敬与慈爱。

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
杜绝投机取巧,唾弃唯利是图,从上到下都是用老子的“慈、俭、不争”作为行为规范。盗贼就会消声灭迹了。

此三者,以为文不足,故令有所属。 
以上三个方面,圣智、仁义、巧利,都是人为的繁文规章,不可能把老百姓管理的井井有条,让老百姓生活的幸福美满。那么,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的思想有归属,有方向呢?

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
像老子讲的圣人一样,不追求时尚,看见的和追求的是简朴的生活,减少私利,淡泊欲望。总结起来就是老子自己的做人准则:“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为天下先。”


关于张云程会长
       哲学家,思想家       
       老子及《道德经》资深研究学者       
       中国老子同道会会长,国学文化名人,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学者,老子及“道德经”文化思想走向世界倡导者。       
       我国老子文化与《道德经》资深研究学者,精心译制著作《愚译道德经》等作品受到国内外人文学者、国学大师、哲学家、艺术家、专家教授等极高认可。 
图注:恩师张云程老师

张云程会长导读《道德经》      
       老子《道德经》,博大精深。      
       像水一样,滋养万物,处下不争。      
       像宇宙一样,包含天下,为而不恃,大道自然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世上翻译道德经成千上万,各持意见,各有千秋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和见解,正是由于对道德经的见解不同,几千年来,正如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这样形容,“《道德经》就像一个储藏丰富宝藏的井泉,只要放下汲桶,垂首可得。”他的意思是,每个人学习《道德经》,都可以找到他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答案。       
       我谈谈看道德经的心得体会(对道德经的解析),希望各位专家学者,能对此发表看法,互学互问,求同存异,使道德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。摘自张云程著作《愚译道德经》
图注:恩师张云程著作《愚译道德经》


老子文化,是中国的,更是世界的。
《道德经》值得中国和世界研究、传承与应用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