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道文苑助力平谷区滨河街道创城—“喜迎国庆·欢度重阳” 重阳节主题活动

       2022年9月30日,在国庆、重阳,双节来临之际,由平谷区滨河街道办事处主办,有道文苑承办《助力创城“喜迎国庆·欢度重阳”平谷区滨河街道重阳节主题活动》在平谷区滨河街道泃河湾社区成功举办。旨在传播城市文明,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,提高居民的爱国意识,增强民族自豪感。进一步引导更多家庭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,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尊老、爱老、孝老的传统美德。
        此次活动以文艺汇演和非遗剪纸手工体验等形式内容为主,特意邀请了社区的老人代表,社区老党员等人员参加。

文艺汇演
        随着《家乡的红枣树》音乐响起,舞蹈老师们翩翩起舞,拉开了本次文艺汇演的序幕。接着古筝表演《战台风》,古典舞蹈《化蝶》,古筝表演《渔舟唱晚》,古典舞蹈《繁花》等节目精彩纷呈,现场掌声不断,气氛热烈。

非遗剪纸手工体验
       活动邀请了剪纸非遗技艺传承人王培兰老师,活动中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各种剪纸小样,从剪刀的使用方法开始,到剪纸的步骤,最后的成品的保存,王老师每一步都细心的讲解。

重阳节历史故事
       农历九月初九,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重阳节,又称“登高节”、“菊花节”。近年来又把这一天定为“老人节”。重阳,是明丽秋天中一个令人神往的节日。
       为什么叫重阳节呢?原来古人称奇数为“阳”,偶数为“阴”。《易经》将九定为阳数,两九相重,故称“重九”;又因日月逢九,两阳相重,故名“重阳”被认为是重阳节的来历。
 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很早,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生活于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的《远游》中已出现重阳之名。
  到了汉代,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。相传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,其身边一随从侍女贾氏也被逐出宫廷,嫁与平民为妻。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。贾氏对人说:“在皇宫中,每年九月初九,都要佩茱萸[zhū yú]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以求长寿。“蓬饵”就是用植物叶子和米面制作而成的重阳糕。这段话包括了重阳节的三个主要习俗。
 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《九日与钟繇(yóu)书》中,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:“岁往月来,忽复九月九日。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,俗称其名,以为宜于长久,故以享宴高会。”这末句的“享宴高会”,就是重阳登高宴饮的意思。
  魏晋时期,重阳日已有了赏菊、饮酒的习俗,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一生酷爱饮酒,性情恬淡,常常陶醉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风雅情绪之中。他在《九日闲居》诗序文中说:“余闲居,爱重九之名。秋菊盈园,而持醪靡由,空服九华,寄怀于言。”这里,同时提到菊花和酒。
  到了唐代,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,节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,无菊无酒不重阳,不插茱萸不过节。甚至重阳节提前到九月八日开始,或推后至十日仍过重阳。宋代以降,重阳风俗基本沿袭唐代,但插茱萸之风俗逐渐衰落。
      由此可见,重阳节的来历早在战国时期已开其端,汉代比较兴盛,到唐代正式定为节日。
     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,也叫重九节,在七夕、中元、中秋三节之后,是人秋后的第四个节日,也是秋冬交替时的辞青、迎寒老节,还是一年最后一个数字重叠式节日。其九字重重,含义是极高极大,代表长久、长寿。1989年,我国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,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中国老人节。这样就突出了重阳节尊老敬老的主题,对于促进家庭和谐、建设和谐社会是十分重要的。


        “花无重开日,人无再少年”。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“尊老,爱老,孝老”。最后在这里祝愿:祖国国泰民安,祝愿:老人们都能幸福安康,享天伦之乐。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